臺灣的天氣預報業務,溯自民前16年日治時代臺北測候所創立開始。民國27年該所升格為臺灣總督府氣象臺,成立業務課專責預報工作,也就是氣象預報中心的前身。另一方面,中央氣象局於民國30年在大陸重慶成立,設有預報科專責天氣預報業務,撤遷臺灣後虛級化。臺灣光復後,臺灣省氣象局接管臺灣總督府氣象臺。民國60年虛級化的中央氣象局重新恢復建制,接管臺灣省氣象局業務。中央氣象局附屬測站組織通則於民國65年公告實施,局本部預報組及電訊組部分業務合併成立「氣象預報測站」。民國76年修正中央氣象局組織條例及附屬測報機構組織通則,氣象預報測站於民國78年更名為「氣象預報中心」,英文名稱Weather Forecast Center,該名稱沿用至今。
預報課
漁業氣象課
颱風及劇烈天氣課
長期預報課
報務課
傳真課
機務課
天氣預報作業的流程可概分為天氣觀測資料的蒐集分析、各預報方法之執行與彙整研判討論及天氣預報結果之發布三個步驟。國內外之天氣觀測資料,主要透過衛星等通信網路做即時接收,並立即輸入氣象資料電腦自動編輯系統做電腦解碼、資料偵錯及初始化等過程,即可將所得之氣象資料自動填製或繪出各種天氣圖。
這些天氣圖一方面由預報人員配合地面、高空、雷達、衛星等觀測資料作主觀修正與詳細分析,以了解過去及現在的大氣環流與熱力狀況。同時,這些觀測資料也輸入預報模式,如統計或所謂數值天氣預報系統,利用統計或大氣動力、熱力等學理以推算未來之大氣環流與熱力狀況。預報人員再利用這些分析與各種模式預測之結果,以研判與預測各地區未來之天氣狀況,並利用圖形化預報編輯系統(GFE),發布各項高空間及時間解析度之精緻化預報產品,同時更方便不同的使用者做後續介接和加值服務。
天氣預報講究即時性,因此一方面需要即時有效的處理最新資料,另一方面,也需要將預報結果以最快速、最方便、最完整的方式,供外界應用。因此本局目前的天氣預報作業是全天候日以繼夜,從不間斷,每6小時將各種天氣預報資料提供給大眾傳播媒體,民眾也可以透過全球網際網路(WWW)、手機APP、「報天氣-中央氣象局」Facebook官方粉絲專頁、語音傳真回覆系統(FOD)或氣象語音專線(166、167)等多重管道,隨時取得最新之氣象預報;此外部分致災性的即時訊息如大雷雨即時訊息及颱風強風告警,更透由災防告警系統直接發送至位於受影響區域民眾之4G手機,藉由最即時的訊息傳播方式,保障民眾生命財產安全。
短中期天氣預報:
包含天氣概況、今日、今夜、明日、明夜天氣預報、一週天氣、一週旅遊天氣預報、大陸、國際各主要都市天氣預報、舒適度指數預報、降雨機率預報、近海、遠洋漁業氣象預報長期天氣預報:
包含月長期天氣展望、季長期天氣展望、氣候監測報告、聖嬰展望及氣候年報災害性天氣特報:
包含豪(大)雨特報、強風特報、低溫特報、濃霧特報、熱帶性低氣壓特報即時天氣訊息:
包含天氣、長浪、大雷雨等即時訊息及颱風強風告警以及高溫資訊颱風警報:
包含海上颱風警報、海上陸上颱風警報、解除氣象預報中心致力運用最新科技,開創各種更有效率的方式,提升預報服務的質與量,並加強關懷與傳播,讓氣象資訊可以克服各種資源或數位落差。
一般性服務:
氣象諮詢專線、天氣預報查詢系統、媒體採訪、氣象資訊語音傳真系統、氣象影音視訊、氣象資料傳真、點對點服務、專業氣象服務、氣象防災資訊服務系統、SSB氣象廣播。網路服務:
中央氣象局在全球資訊網上建置有資訊網站,民眾可以透過網際網路隨時取得最新氣象服務。在資料提供方面,包含各種天氣預報、災害性天氣特報、颱風警報等等。另提供氣象電子報、行動版網頁、RSS、社群網站等服務模式。颱風動態說明影音視訊上網一般性服務、颱風動縣市首長視訊連線會議、Facebook官方粉絲團「報天氣-中央氣象局」、服務「客製化氣象情資整合平台MetWatch」。行動氣象資訊服務:
因應行動裝置之普及,中央氣象局提供「生活氣象APP」,利用行動裝置的定位功能,提供在地的天氣服務,同時也運用其推播功能,即時通知使用者天氣警特報、地震報告、颱風等資訊,方便民眾隨時掌握最新天氣動態。防災氣象服務:
中央氣象局建置有氣象防災資訊服務系統,並推廣至各級災害防救單位以及水利單位,可經由此系統隨時取得最新之豪雨特報、颱風警報、各地雨量觀測資料以及地震、海象等資料,一旦發布特報或即時訊息,除儘速直接通知有關機關外,並透過大眾傳播媒體籲請民眾注意防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