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全世界第一顆氣象衛星TIROS-1,由美國發射升空後,開啟了氣象觀測的新紀元 ,氣象衛星觀測不受地形影響,不分日夜,無間斷觀測,對於發生在地球大氣的天氣系統, 皆可完整監測其發展情形及演化。中央氣象局自1976年起,籌建我國第一座衛星資料接 收站,並於1981年1月28日正式啟用,1989年8月1日更名為氣象衛星中心。
民國64年 | 籌建「氣象衛星資料接收站」。 |
---|---|
民國70年1月28日 | 「氣象衛星資料接收站」落成啟用。 |
民國70年5月1日 | 正式展開二十四小時作業。 直接接收日本(GMS)地球同步氣象衛星及美國繞極軌道氣象衛星(TIROS-N/NOAA)所觀測之氣象資料。 |
民國73年6月1日 | 衛星影像與彩色系統開始作業。 |
民國78年8月1日 | 更名為「氣象衛星中心」。 |
民國78年9月7日 | 更新地球同步氣象衛星資料接收及處理系統。 (GMS-4衛星的格式變更,由類比訊號變為數位訊號。) |
民國79年1月1日 | 正式啟用新的地球同步氣象衛星資料接收及處理系統。 |
民國81年 | 跨單位完成第一代即時預報資料顯示系統(WINS/I)。 本中心負責軟、硬體維護、資料流程的控管及監視、系統架構的變更、局外使用單位的支援及Y2K的修正等。 |
民國84年6月 | 開闢(CWB BBS)電子佈告欄系統。 本系統於88年10月關機。 |
民國84年6月14日 | 開始接收GMS-5號衛星四個頻道(IR1、IR2、VIS、WV)的資料。 (GMS-5號衛星之前只有IR、VIS兩個頻道) |
民國86年 | 引進全彩數位影像輸出機,告別「暗房時代」。 |
民國87年 | 更新第二代繞極軌道氣象衛星接收系統。 |
民國88年 | 配合NOAA-15衛星的新儀器AMSU,完成資料處理軟體。 處理軟體完全由中心同仁完成。 與中科院合作,自行發展組裝PC級GMS衛星接收處理系統。 |
民國89年 | 增加線上處理美國DMSP衛星SSM/I資料。 |
民國90年 | 設立氣象衛星中心網站。 |
民國91年5月 | 變更地球同步衛星資料接收系統,前端為DSP模組並開始接收信號,成為現有GMS地球同步衛星之備援系統。 |
民國91年6月1日 | 正式接收風雲二號地球同步衛星,自五月二十七日起開始儲存該衛星之原始訊號。 亦供作日本(GMS)地球同步氣象衛星接收處理系統之備援系統。 |
民國91年8月 | 同步衛星接收系統由DOS移轉到LINUX平臺作業。 |
民國91年11月 | 由VMS作業軟體所錄的8mmTAPE轉錄成CD片。 |
民國92年1月1日 | 更新地球同步氣象衛星資料原始資料的儲存格式。 (更新為直接接收下來的raw data) |
民國92年1月1日 | 更新地球同步氣象衛星的儲存格式。(更新為直接接收下來的raw data) |
民國92年5月21日 | GMS-5停止作業,由美國GOES-9向西移到東經155度,接替觀測作業,開始接收GOES-9的資料。 |
民國93年6月17日 | 於淡水空軍氣象聯隊建構氣象衛星備援系統完成。 |
民國93年8月20日 | 完成海風衛星接收系統架設 |
民國94年1月2日 | 開始接收風雲二號FY-2C同步衛星廣播之衛星信號 |
民國94年2月21日 | 將GMS天線改裝為DSP結構,配合DSP接收系統,準備接收日本新一代的同步氣象衛星MTSAT-1R之資料 |
民國94年 | 原建置中央大學太空遙測中心建物頂樓的日本地球同步衛星接收處理備援系統,因資料備份傳輸等問題,開始積極另尋找適合地點建置備援衛星資料接收站。 |
民國94年5月26日 | WindSat海風接收系統開始接收 NOAA-18繞極軌道衛星資料 |
民國94年6月7日 | 建置於淡水空軍氣象聯隊之FY-2C同步衛星備援接收系統,完成與本中心之資料通聯 |
民國94年6月28日 | 北半球每30分鐘一張雲圖,5個觀測頻道,1個可見光VIS、2個紅外線IR1與 IR2以及水氣頻道WV,增加1個近紅外線頻道。 |
民國94年8月17日 | 開始接收 NOAA 18衛星TBUS信號 |
民國94年11月18日 | GOES-9同步衛星停止衛星信號廣播。 |
民國95年7月24日 | 完成設置淡水觀測站之MTSAT同步衛星接收備援系統,並正式開始備援接收作業。 |
民國96年7月3日 | 考量美國npoess衛星系列發射時程延及資料接收處理系統複雜性,並重新評估系統自動化程度與作業空間需求,縮小建物規模,而提出修正計畫,計畫期程10年(95年至104年)。 |
民國96年7月25日 | 開始測試接收中國大陸位於東經86.5度之FY2D同步衛星雲圖。 |
民國96年12月19日 | 「新屋氣象衛星接收站」新建工程動土典禮 |
民國97年3月17日 | 配合日本氣象廳更動衛星資料格式為HRIT格式,完成新格式資料接收與後續處理作業。 |
民國97年4月 |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與交通部中央氣象局簽訂「環境品質監測及預報作業技術合作協議」,為期3年,提供衛星相關衍生性產品包括沙塵偵測與氣溶膠濃度與光學厚度產品。 |
民國97年12月4日 | 在新屋氣象衛星接收站,完成第1天線塔的EOS衛星資料接收處理系統。 |
民國97年12月17日 | 在新屋氣象衛星接收站,完成建置日本地球同步衛星接收處理系統,以確保衛星訊號的品質與無間斷接收 |
民國99年6月 | 中國風雲2E號與2D號衛星配合雙星觀測,於夏季6月1日至8月31日期間,將可提供每15分鐘高時間頻率觀測分析颱風動態。 |
民國99年7月1日 | 完成切換到日本新衛星(MTSAT-2)資料接收處理作業,繼續提供相關的影像與數位產品予使用者參考。 |
民國99年10月 | 運用MTSAT與MODIS觀測資料建置監測中國沙塵暴作業產品,提供環保署環境監測及資訊處做沙塵研判參考。 |
民國99年10月15日 | 美國發展之先進微波遙測應用技術(MIRS),建立反演雲下方海水表面溫度估計技術之軟體,解決傳統反演技術無法在雲覆蓋區域估計海水表面溫度之問題 |
民國100年6月16日 | 完成新屋氣象衛星資料接收站第二天線塔工程。 |
民國100年12月12日 | 於新屋氣象衛星資料接收站第二天線塔,建置接收第一階段之繞極氣象衛星資料接收處理系統,包括美國Suomi NPP、NOAA-15/16/17、Terra與Aqua與歐洲Metop-1/AVHRR資料。 |
民國101年1月30日 | 建置衛星視差校正軟體系統,以解決因高雲頂高度或偏離星下點之視角過大的雲頂所造成的水平偏移問題。 |
民國101年2月13日 | 辦理南區氣象中心維修地球同步氣象衛星之HRIT信號接收處理系統,汰換舊有天線及接收系統。 |
民國101年4月6日 | 於新屋氣象衛星資料接收站,建置韓國地球同步氣象衛星(COMS-1)接收處理系統,每15分鐘接收處理東亞地區範圍衛星資料。 |
民國101年5月17日 | 於新屋氣象衛星資料接收站完成NPP軌道氣象衛星資料接收處理第2階段驗收,新增接收SUOMI NPP衛星VIIRS資料接收處理系統設施。 |
民國101年7月15日 | 完成於南區氣象中心建置MTSAT-2衛星接收作業系統上線作業。 |
民國101年10月19日 | 拆除自87年使用迄今已達15年之繞極軌道衛星追蹤天線塔之舊天線及天線罩。 |
民國103年12月15日 | 結合數值預報模式與輻射傳遞模式(CRTM)模擬衛星影像預報產品,並更改相關參數,產製窗區頻道(IR1)的亮溫影像圖。 |
民國104年6月1日 | 汰換本局綜合大樓屋頂之舊天線建置新天線,並建置接收日本通信衛星資料系統,第一階段接收MTSAT2衛星資料。 |
民國104年7月1日 | 於7月1日開始接收日本通信衛星資料系統轉播的日本向日葵8號衛星資料, |
民國104年12月15日 | 完成於南區氣象中心建置接收日本通信衛星資料系統轉播的日本向日葵8號衛星資料,並作為備援系統。 |
民國107年1月01日 | 與交通部臺灣鐵路管理局簽訂氣象測報合作協議書,為期5年。 |
接收處理課
負責氣象衛星資料的接收處理作業,並兼辦雷達資料進入本局之例行作業。預報系統課
負責即短時監測與預報系統相關作業的建置、發展、維護業務。系統管制課
負責衛星資料處理系統的例行作業與管理、各種資料處理軟體的發展與維護、PC網路之管理與維護等業務。分析研判課
負責衛星影像資料的分析研判、以衛星資料做初始場校驗、梅雨季期間中尺度對流系統之降水估計、颱風暴風半徑及降水潛勢估計、0~12小時降水機率預報等業務。系統工程課
負責衛星接收系統設備的保養、測試、調整與維修,衛星接收系統備分零件之採購與管理,新一代衛星接收系統與異地備援衛星接收系統之規劃更新設計工程等業務,本中心水電、空調等管理。技術發展課
負責衛星氣象有關之各種軟、硬體科技、即時預報應用科技的研究發展,以及新科技的引進與訓練等業務。資料供應課
負責行政支援、消耗器材採購及管理、資料建檔管理及供應、接待參觀等服務業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