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子湖氣象站創立於昭和十二年(1937,民國二十六年),初創時稱「竹子湖出張所」於同年五月成立,由當時之臺北觀測所管轄(該所於公元1938年升格為臺灣總督府氣象台)。創立初期為支援大屯山出張所之重要前進基地與休息站,站內設有日式溫泉宿舍,同時亦為大屯山頂氣象觀測資料傳遞之中繼站,由於其海拔高度與鞍部(約八百多公尺)及大屯山頂(約一千多公尺)適宜作不同層次之高空剖面分析,為充實高空氣象預報分析資料,遂實施氣象觀測。
民國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五日臺灣光復,翌年元月十一日下午臺灣省氣象局觀測科王仁煜科長,付與全權代表與前臺灣總督府氣象台台長西村氏到站辦理接收,當時鞍部因房屋被鄉民破壞,大屯山頂屋舍亦滲漏不堪居住,三所人員均蝟集該所一處居住,接收後該站改稱「臺灣省氣象局竹子湖測候所」。直屬上級機關於民國三十七年八月改制為「臺灣省氣象所」,民國五十四年九月一日再改制為「臺灣省氣象局」。民國五十九年七月一日「中央氣象局」恢復建制,「臺灣省氣象局」改制為「交通部中央氣象局」,機關全銜雖然屢有變更,但該站仍稱「竹子湖測候所」。民國六十一年十一月三十日修正公布「交通部中央氣象局組織條例」,民國六十五年十一月十日總統公布「交通部中央氣象局附屬測站組織通則」,依據該組織通則「竹子湖測候所」於民國六十六年七月更名為「竹子湖氣象測站」。民國七十六年十一月三十日修正公布「交通部中央氣象局組織條例」及「交通部中央氣象局附屬測報機構組織通則」,依據該修正組織通則於民國七十八年八月一日再更名為「交通部中央氣象局竹子湖氣象站」。
竹子湖氣象站位於陽明山國家公園之七星山(1,120公尺)西南麓,海拔約607公尺處,由原為山坡地整地建站,周遭松杉蒼鬱,環境幽靜,西北方有大屯山,南南西方有紗帽山,南面鄰近陽明山公園,佇立站前遠眺整個大臺北、蘆洲、三重、關渡一帶,視野遼闊,隔著淡水河與觀音山遙遙相對,景色優美,尤其如詩如畫之大臺北夜景更是迷人。測站北北西方為鞍部氣象站,雖落差相距海拔高度二百多公尺,惟山脊阻隔,沿途斜坡陡峭,仍望之而不及。由於該站位於陽明山觀光遊覽區,且遊覽動脈之陽金公路亦經過門口,遊覽車輛往來穿梭不停,附近有陽明書屋、小油坑、擎天崗、大屯自然公園等著名旅遊景點。前往該站可搭乘公車位於「氣象台」與「陽明書屋」站之間,交通稱便。
竹子湖氣象站屬中央氣象局四等氣象站,置主任1人,職員3人,工友1人,作業方式採每日24小時輪班與值夜作業。
觀測項目:
服務項目:
測站名稱 | 站號:46693 | 站名英譯: Jhuzihhu | |
---|---|---|---|
測站位置 | 東經:121° 32’10.58” 北緯:25°09’53.95” |
海拔高度:607.118 公尺 | 建站日期:1937.07.07 |
地址 | 臺北市北投區竹子湖路2號 | 電話號碼:02-28616030 | 傳真號碼:02-28613236 |
定量觀測 | 溫度、露點、濕度、氣壓、氣壓趨勢、氣壓變量、降水量、風向風速 | ||
定性觀測 | 現在天氣、過去天氣、雲狀、雲量、雲底高度、能見度、地面狀態、特殊現象 | ||
觀測時間(地方時) | 0500、0800、1100、1400、1700、2000編報電碼 0900、2100儀器比對 |
觀測儀器架設高度:
儀器種類 | 儀器種類 | 公尺 | 儀器種類 | 公尺 | 儀器種類 | 公尺 | 儀器種類 | 公尺 |
---|---|---|---|---|---|---|---|---|
氣壓類P | 水銀氣壓計(停用) | 0.57 | 空盒氣壓儀(停用) | 0.7 | 數位式氣壓計 | 0.8 | 自動系統 | 0.5 |
溫濕類T,U | 通風乾濕球溫度計 | 0.75 | 溫溼度自記儀(停用) | 0.0 | 溫度露點儀 | 1.7 | 溫溼度儀 | 1.8 |
降水類R | 雨量器 | 0.0 | 自記雨量儀Ws | 0.2 | 傾斗式雨量儀 | 0.0 | 雨滴譜儀 | 0.2 |
風力類W | 風杯風速計 | 10.74 | 小松風向風速儀 | 10.44 | 自動系統 | 10.71 | ||
輻射類S | 全天空輻射計 日照時數感應器 |
8.32 | 全天輻射儀 | 8.02 | 日照時數儀 | 8.02 | 紫外線儀 | 8.02 |
蒸發器類E | A型(120cm) | 0.2 |